传播、表达,和公开平台的冷淡

文/
Lu Wei

信息、观点和议题经常需要不断的重复,Don说,似乎很多人并不十分关心公开平台上的发布,或者说更倾向于依赖熟人圈子获取,由于圈子间连接强度极弱,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,疑问只能通过一遍遍重复来纠正。

 

近来,公开社交平台上的发声者越来越少,而群聊中交流有明显增多,主张社群的文程认为,群聊的便利在于互信度可控,表达更随意,其基础应该是为了安全,并且事实显示,对加密应用的普及已经有可喜的进展,连接关系来自于公开平台的积累和线下交往,通过口味偏好可以轻松掌握内容的输送

自去年以来,本网一直在强调社交网络真正的价值:促进连接关系,显然,相比群聊来说,公开平台有更多交友资源,便于形成更多的弱联结,继而部分发展成强连接。能么,究竟是哪些原因让时政关注者开始更多倾向于群聊型社交了呢?

Don表示,据他了解,部分网友开始更多关注实用性知识,厌恶了公开平台上的口水、表现欲和常识的重复,已经有不少人明确表示不想再看评论类型的文章。垃圾信息过载、表达形式老旧、思考积极性低下,都是内容不具吸引力的原因,人们需要有价值的信息,却很难在短时间内从一堆口水中迅速找到它们。

人们的筛选习惯和媒介特性是主要原因。既有认知非常强大,在内容筛选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,人们寻找的(需求的)是对既有认知的强化,而不是补充,更谈不上改变。从网络交流中产生影响是很难实现的。这点会在网络媒介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体现。

不过,elias指出,相比下群聊中彼此影响的效果会高于公开平台,原因在于互信度可以更高——以情感关系为基础产生的影响,在这个基础上交流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借用直觉来形成吸引,继而进入议题,省去了自主筛选内容的辛苦,群聊中还可以有更宽泛的议题,并免于被陌生人围观。

上个月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,从墙内外不同平台、不同社群中收集到的结论显示,有近半数的参与者认为会首选群聊为获取信息的理想渠道。有回复表示:我信任朋友的眼光,他们会把有效的信息带入群聊,不需要我自己去翻阅漫无边际的TL;也有人表示,情绪共鸣给了交流以吸引力,可以更好的满足表达需求。

如果你加了很多专题群聊,它们各自的主题就体现在群名称上,很方便检索,但协助这项调查的文程认为,正因为它基于相对较强的情感关系,于是难免于小圈子化,继而不断分化,阻碍信息和思想的流通。

elias则认为在所难免,认知层级落差很大,且互联网交流很难让人有耐心慢慢打字,非圈子的大型群聊会迅速变成转发广场,失去互动,不过他也支持对平台的认知很关键,诸如微信那种保密性为零的平台,谨慎发言是必要的。

长期观察的结果显示,高度视觉匿名的情况下互信非常低,没有职业差异,但生活话题能很快融洽,而对政治话题来说难度就很大了。于是人们为避免一言不合即友尽,选择了保持沉默或者假性迎合。与不同人群分别私下交流后你就很容易发现,有些公开群聊中的表现很可能不具参考价值。

其原因很复杂,比如常见的,中文舆论场中受阻于自我认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,它会对沟通形成严重阻碍,拉低影响效果。接下来的专题分析中我们将对此做详细介绍和解析。

Don则考虑到隐私伦理问题,经验显示,为数不少的群成员拒绝外传聊天记录,哪怕那些信息是有传播价值的,他们认为这样会削弱安全感。于是一些群主便明确将不准外传写入群规则。

这便造成了我们对群体观点倾向的观察结论很多是片面的,对理论人士来说,难以更有针对性的选题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介绍的方法和思路究竟能产生多少影响?转发量也可能是个错觉,真正进入认知的部分不会如看起来那么多,但Don同时表示,不认为传播效率只能依靠迎合口味,或者反过来说,那些市井化的写法、并通过圈子和圈子间人际关系获得刷屏的文字,其转发点赞者中究竟有多少人能读懂,甚至读完,都无法确保在半数左右,事实的影响何来?正因为大众风格的内容过多,如果能获得关注必定需要人际资源参与,于是难以避免纯直觉型认知。

不同的是,如果我们干脆放弃人际资源,单凭内容本身去影响,即便浏览量过少,也很可能质量发挥效率更高——哪怕只有一百人能切切实实的掌握我们推荐的方法、思路和现实应对技巧,创作也就不算无用功

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有着本质上不可避免的关联性,它们可以互相作用,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,同时人际传播也在定义人际关系。互联网关系是通过传播和人际共同作用而成的,其中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,它将决定于我们最终能形成哪种关系。对内容选择和传播技巧的苛刻要求,原因在此。

选题方面,本网的考虑一般都是希望展示一个思路,并且这个思路可以在很多情况下适用,也就是说不会就某一具体事件去做专题解读(就事论事的吐槽是最为常见的评论模式),于是最终形成的是对一系列状态的观察分析。虽然理论上这样做是有悖社交网络特性的——社交网络讲究强此在,也因此造成重复信息和垃圾信息过载。

但至少有希望突破信息轰炸环境。一个话题热度高,并不代表就这个话题发表的文章都有近似的热度,那是个错觉,其实效果正相反。可以换位下考虑,从读者的角度上看,大家都说这一件事,直觉上会认为顶多是正反两方,选一个支持就够了。接下来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领域权威和圈子中心。

对于观点之争,我们依旧鼓励辩论,尤其是批判性推理主导的辩论,在群聊环境下更容易实现,而理论内容的传播仍然是以公开平台为主,选题上尽可能贴近实用性知识,帮助读者提高应需的应对技能。

我们在评论早发财早移民观点的时候有提到过两个时评原则:1、不能给当局提供有效信息;2、要迎合公众的兴趣点,以便获得关注和引发思考。但两者都不容易满足,对于前者,你不可能知道当局会怎么解读,只能尽可能避免;对于后者,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肤浅和直接,而不是解析深度和实用价值。这就给了评论文章选题以很大的局限,而群聊中发表观点可以更具针对性,只要渠道的安全性足够,就可以免予上述局限,并达到更为切实的影响效果。

群组和公开平台各有利弊,但对传播及其基础的表达来说,都需要一些知识和技巧,首先发现所面对受众的特征,继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实现带动思考,同时还要了解自身的特征,以便更好的发挥。接下来的文章会对此有详细介绍。

Relevancy

群组极化和隐私双刃剑

网络论战和身份凸显性的被动局限

 

评论

Buy Tamoxifen Uk Le Cialis Acheter <a href=http://gemeds.com>kamagra getafe</a> Levitra Ou Acheter Propecia Estructura

冒个泡吧!

Plain text

  • 不允许HTML标记。
  •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。
  • 自动断行和分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