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操控明暗分工,大陆艰难纪念六四

文/
贾充

一个多月前,大陆当局就已经提升互联网控制级别,为防控即将到来的“六四”25周年纪念日加强戒备。在浦志强被捕时,其身上所带有的“六四”标签就已经令当局紧张,关停封锁了谈论浦志强的评论和微信账号。各地异议人士“被旅游”的消息也密集传来。

 

在“六四”这个日子到来之前,大陆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两个事件:一是演员黄海波嫖娼被抓,二是山东招远邪教杀人事件。在这两个事件中,显见舆论操控的手法,比如,抓捕黄海波嫖娼是由刑侦部门执行,只有警方才能掌握的案情资料,但也有序地流传出来,分批次进入舆论场,不断制造焦点,转移舆论视线的目的相当明确。

 

应该说,这两个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发酵,客观上分散了网民对“八九”“六四”的注意力。能压制的压制,不能压制的转移,这是网监部门在调控网络舆论上惯用手段,历经使用,越来越熟练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等到真真进入“六四”纪念时间时,舆论已经相当疲累。

 

六月三日晚上,体制内的浙江籍律师陈有西放出要为黄海波嫖娼提供法援的声明,也意在延续此前混淆舆论的态势,继续吸引和转移一部分网络舆论。但是,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具有强烈的指向性,网络上的声音开始向“纪念六四”的基调汇集,这是五毛党无法截断的。

 

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,谷歌搜索此时在大陆已经被封杀,翻墙的Vpn遭到严厉的技术阻拦,大陆网民从墙外获取六四纪念活动的讯息比往年更加困难。这也降低了墙内社交媒体上相关纪念讯息的规模,对形成一定的纪念声势非常不利,削弱了纪念的声音。

 

与往年相比,三日晚间开始的六四网络纪念,表达上更加隐晦,数量更少,参与者更少。“这是可痛哭的日子,死人要从尘埃中复活,罪人要被判处。然而天主啊!求你予以宽赦。求你赐他们以安息。阿门。” 类似的隐喻被广泛使用,达到了“道路以目”的程度。

 

被用来作为隐晦纪念的材料,包括北岛的六四诗歌、坦克人照片、宗教祈祷辞、歌曲、简短的个人经历等。尽管用词含糊、用意遮掩,但在六四这个特定的氛围下,其悼念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。尽管它们同样会被审查删除,但存在一个时间差,足以纪念。

 

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,在今年的六四舆情控制中发挥了主力作用,审查任务相当艰巨。为了强化削弱纪念的仪式感,新浪公司剔除了微博中“蜡烛”的图标,防止网民采取点蜡烛悼念的动作。由此可见,在封堵六四纪念舆论上,无所不用其极。

 

但从网络纪念话语的强度上,大陆今年要比往年差得多。这是有多种原因的,一是对浦志强等六四关联群体的提前打压,有效地遏制了六四“大V”在纪念中的声势,无法形成二级传播的舆论领袖;二是一系列网络阻吓动作,影响了表达的勇气;三是对六四本身的历史真相不甚明了。

 

在舆论调控操作上,除了向网络注入黄海波嫖娼等黄色事件转移视线,除了陈有西在纪念日前夕继续放料“操纵”黄海波题材,禁止五毛党涉入议题更是体现精细化考虑。因为哪怕是为当局六四行为辩护的五毛党,也可以被纪念者利用,从而制造出反对声浪,形成纪念风潮。有所为有所不为,细分明暗两条战线,严密分工,相互配合与呼应,显示出当局对大型舆论事件的精心算计,在策略和方法上有长足发展。

 

六月四日正日子到来时,网络上并未出现纪念高潮,这说明舆论控制还是相当有成效。随着网络封锁、切断大陆互联网与外界联系,大陆对六四的纪念活动就像是“孤岛”。两岸三地的纪念讯息无法互通,六四纪念的“孤岛效应”更加明显,这暗示了许多可能的变化。

 

对大陆网民而言,对六四的纪念越来越停留在肤浅的表层,无法深入,对六四真相的追究难以进行——在这种情况下,六四的历史作用及其有效反思就难以达到目的,这将在基础上影响到大陆人对六四事件的理解。对六四的肤浅化、碎片式、应景式纪念,成为网络信息封锁的结果之一。

 

强化的网络封禁动作,事实上切割了两岸三地对六四纪念的统一化理解。比如香港维园纪念活动,年年举行,但是因为得不到大陆人的协作与参与,凸显了香港民主派中激进派别所谓“大中华”主张的不适感,造成了很尴尬的角色感,越是封堵,对港民主派的六四情结愈不利。

 

此外,在封堵级别高抬的情势下,大陆新世代对六四事件的认知态度,也转向多元。六四事件作为自由派知识分子凝聚人心的传统招牌,正在失去吸引力。也有人认为,摈除六四与反对当局并不矛盾——这些立场上的转换,更值得探究,这也是比纪念更要紧的事。

冒个泡吧!

Plain text

  • 不允许HTML标记。
  •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。
  • 自动断行和分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