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V这次为何没被打倒

文/
叶伟

来势汹汹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,在近期陡然出现了一个分水岭:攻击的一方,包括主攻手宣传部门、侧翼协同的杂志博客主、打酱油的自干五等,像潮水一样退去,不再像开始那样猛攻贺卫方等人;而贺卫方等大V,这次没有被打倒,一场看似酝酿中的文宣战戛然而止。

对于本次攻击,可以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几个主要的立场宣示:一是教育系统与地方宣传部门的配合作业模式,试图掀起新一轮高校意识形态;二是贺卫方等人的启蒙立场与宪政思路;三是对贺卫方等人所坚持的改良思路的批评者,这部分主要是异见人士居多。

分析这场意识形态的“寻衅滋事”,其实很容易发现:所争议的方面毫无意义,在党国这边,个别颟顸、野蛮部门长期都这么干的,手法一点都不新鲜,甚至都懒得改进;二是被视作对手的大V们,争辩的依据更是不新奇,也没有什么认知上的增量。

可以看到,无论是怎么在新媒体条件下发动“反右”运动,归根结底都不是比谁更掌握道理,还是看谁更有权势。新媒体据说给大V赋权了,但这种赋权尽管不是幻觉,也有赖于其他条件才能存在。就此看来,高校大V在意识形态进攻前没倒下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这个原因很可能并非来自于对大V的投鼠忌器。实际上,经过这两年的反复抹杀,微博大V已经整体上萎缩,靠他们是无法发动什么有力反击的。最大的可能还是在于,即使不以大V为标靶,高校意识形态也可以推行下去,与其擦枪走火,不如绕开行事。

外界很容易把针对贺卫方等人的攻击看作是精心筹划的,在一个高度敏感、高度政治化的社交媒体中,这样的解读既容易又需要谨慎。这是因为这种思考模式的触发,是恐惧感自动激活的结果。社交用户杯弓蛇影,稍加挑拨,就会成倍地放大受迫害感。

在没有得到粉丝强烈支持的情况下,大V这次侥幸而退,没有发生更严重的“技术伤害”事件,只能说意识形态攻击战因为其在局部被模仿而产生了扩大化后果——而且这种后果已经受到了快速评估,宁波宣传部小将收声、甘肃高院某法官自干五删帖禁言,都是评估的后续动作。

与从前相比,每一次这种针对大V的讨伐,都会激起理性思辨,或者关于是非的澄清,贡献出某种程度上的思想传播。可是现在呢,从大V这次的遭遇战看,情势扭转,那种以为通过社交媒体的“动荡”来催生积极因素的想法,显得不合时宜了。

社交媒体先是失去社运“接生婆”的作用,而后丧失了其作为思想集散地的功效,现在甚至丧失了人们汇集在此长期停留的吸引力,而成了一块大V可有可无、文宣呼啸来去的“废地”。大V们走过本次意识形态的骤雨,他们到底守住了什么?有没有守住?难免会让人有疑问。

中国社交媒体的话语框架是为大V量身定制的,但随着它被政治相中,发展为意识形态管道,大V就持续地被拖垮,转而萎靡不振,没有号召力,哪怕是在讲述真理时,也特别有心无力。

这才是大V们真正的黄昏时刻:他们没有断然死掉,他们只是枯萎了。

冒个泡吧!

Plain text

  • 不允许HTML标记。
  • 自动将网址与电子邮件地址转变为链接。
  • 自动断行和分段。